解構之後

解構之後

展期時間
Mar 04 − Apr 03. 2022
展覽地點
青雲畫廊(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471號)
開幕茶會
Mar 01. 2022 Tue. 3:00 PM
參展藝術家
陳衍儒黃士綸陳衍儒

策展人|林浩宇

解構之後-展覽論述
文/林浩宇

在人類社會的演進中,對於僵化結構的不滿、對於威權的討伐,永不停歇,歷史也總會在推倒霸權的時刻,濃濃地記上一筆。從早期推翻帝制的革命、對抗殖民者的抗爭、解放種族階級的運動、兩性平權的爭取等⋯⋯到近代對異化的檢討、國族主義衝突的化解、性別定義的重新檢視等⋯⋯人類社會逐步地模糊有形或無形的邊界,解構,似乎是每一代人永無止境的追求。

然而,光譜的兩端如兩顆輪子,缺一不可,鐘擺效應之下,總是維持週期性地震盪。解構了某種結構後,原有的解構者成為了新的結構,等待下一次的「再解構」,如此的無限輪迴,形成一種運動型的恆定,如同尼采的永恆復歸。可見解構於結構是相應而生的,同等重要,無法規避其中一方。歷史紀錄下了許多解構的概念、事蹟與方法,對於社會解構之後如何「再結構」卻是鮮少談論。回望近兩年世界發生的動盪,或許許多過去被打破、模糊、解構的概念,漸漸要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去建立更適宜當下的機制了。

在資訊發達、交通便利、思想開放的年代,對於彼此的包容性與尊重,似乎讓人類有條件能夠放逐邊界的概念。然而,突如其來又無情的疫情,轉瞬間將國界鎖了起來,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了防線,疆界又必須得重新建立起來。解構之後,不可迴避地需要面對一次屬於這個時代的「再結構」。這並非矛盾,再結構出的體制未必需要回到過去被討伐過的那些威權,只是如何去建立、如何差異於不合適的陳跡,需要開創性的思考。

文藝復興對神權的解構引入了人權;印象派推翻了古典主義,呼應了科學制霸的時代;現代主義的抽象,又打破了再現性對於藝術表現的綑綁,更不用說當代藝術對於藝術形式的重新審視。藝術在歷史中對於社會脈動,具有突破性思維的前衛特質,是開創性思考的引信與媒介;面對當代社會狀態,當代藝術亦然,透過藝術作品以及展覽的啟發,或許能對當前的世界狀態帶來一些思考角度,本次展覽,透過三位藝術家,對「再結構」的討論,就方法、過程以及體驗三個角度切入來進行發問,期待對當代社會產生一些新的發想。

或許人類社會要如何再結構,現下不能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然而透過藝術的介面作為對此議題的發想展開,也算是不失對於歷史中,藝術之於社會的參照角色的一種血脈相承。也緣此,自此開展的再結構社會,不會回頭成為那些被現下討伐過的威權。只是,是時候思考,去處置出一種屬於新時代的結構了。

展覽花絮 EVENT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