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色彩,在經驗之後》-楊三郎個展
楊三郎,台灣美術開始發展的第一輩藝術家,也是台灣美術史上四大名家之一。生於台北州網溪(今新北市永和區)楊三郎在就讀小學時,往返學校與家的途中會經過一間文具店,店外經常陳列著鹽月桃甫(本名:善吉)的油畫,因此受到影響,從此立志成為畫家。楊三郎在家人反對他習畫的情況下,從那時候開始就幫忙家中菸酒配銷事業所儲蓄的零用錢和壓歲錢等待時機成熟時,計畫到日本留學。1928年自關西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屢次獲選「台展」、日本「楊春展」,回台後與好友陳植棋、陳澄波等研究畫藝。隔年自法國研修,後期作品深受法國印象派畫風的影響,發展出柔和浪漫風情與光影寫實的個人風格,繪畫以四季山林海水景色主題居多,其次則為靜物、人物,色彩鮮艷多變。
此次展覽我們將展出30餘件台灣經典藝術家-楊三郎大師的作品,而展覽名為「民情色彩,在經驗之後」-民情色彩指的是在鄉土文化背景下所產出的色彩,帶有大眾人情濃厚、顏色飽和絢麗之意;生活在現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論及台灣的文化背景及代表物是什麼? 我們總是很難娓娓道來的談論身處在這片土地的文化符號。藝術家能突破固有色觀念,針對「戶外光源的光譜捕捉」、「自然中物體對於光線的吸收所表現出的質感」與「觀賞者的知覺」,此三者間進行研究,呈現出台灣人所經驗到的色彩。日據時期的台灣美術發展,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極深,至今的台灣仍能看見與日本文化交融的痕跡,即使如此,台灣文化從那時開始奠定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建築、文學及繪畫風格。台灣藝術家赴日習畫所帶回的繪畫風格,以及身處台灣傳統的農村生活,使得藝術家眼睛吸引及存留的都是原生原色的色彩,稻田是金黃的、河流是鈷藍的、樹木是碧綠的、太陽是艷紅的,與日本繪畫風格相比,台灣藝術家自然而然的在其繪畫的用色上,保有樸拙又富土地情感的配色系統,即使受外來文化影響,台灣本土色彩的印象已經烙印在藝術家楊三郎的作品之中。
在經驗之後,是回顧藝術家先前的經驗進而探討目前置於我們眼前的作品;經驗一詞涵蓋許多層面,它是有機體與事件發生行為,形成一個意識形態。臺灣對楊三郎來說像個基地台一樣,是它的堡壘,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從小生長的土地,即便他至異地學畫、覽盡各國美景,他的作品投射出的仍是他對家鄉的寄情,能夠在畫面中完美呈現出台灣本土色彩,作品的題材是異地景色,呈現出來的風貌仍是鮮豔綺麗的色彩。這次的展覽主軸探討的是前輩藝術家他們雖經過文化革命、文化侵蝕,但是在作品的創作表現上,仍舊能看見在台灣這塊土地下培育的影子,這些自然而然透射在畫布上的、理念上的、情感上的,都是藝術家經驗過的,因為這些經驗留存在他們的腦海中、因為想要保留本土文化這樣的意識強大
楊三郎曾經受到印象派的影響,特別是柯洛及莫內,印象派主要訴求捕捉光影、描繪光影,紀錄色彩在光影下的微調改變,強調自己的主觀意見;雖同為印象派,柯洛及莫內的作品風格及畫面的呈現卻大有不同,柯洛的畫面色調唯美、淡雅,擅長描繪景象在空氣中流動之感,以及氣候的濕潤度,特別著重在樹的表現上,精闢的將樹的搖曳姿態、隨風飄動之感逐一寫在畫布上;莫內運用色彩來配置光影應有的變化,不單單只是把眼睛看到的描繪下來,在莫內的作品中陰影的顏色不會只是藍紫色或是深綠色,有時可能是暗橘色、粉紫色甚至粉藍色,莫內運用色彩的視覺感及意象轉換,使得畫面達到他對於景物的情感紀錄。在楊三郎的作品中他汲取的是柯洛對於樹影枝椏的體會描寫,精華的是莫內的色彩運用、大膽地描繪技巧,透過色彩獨有的語彙來擬真出畫面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