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台灣當代寫實藝術家聯展

《象外之象》─台灣當代寫實藝術家聯展

Jul 17. 2016 文.蕭興宇
「象外之象」心靈的真實 文:蕭興宇 《韓非子》:「人希見生象,而案其圖以想其生。」句中透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意識到人們能藉由觀看圖像,進而產生想像實際情境的行為。圖像成為解放心靈疆域的指南,藝術家就是開拓心靈的拓荒者。自古以來藝術家如何在方寸之間激發觀者的想像力,甚至是牽引感性的波動的繪畫技巧,都是藝術創作者共同的挑戰。在某些時期裡判斷藝術家的功力深淺,以畫面是否「寫實」成為雅俗公認的判斷依據。在一場繪畫競技中,古希臘畫家宙克西斯畫的葡萄引來一群鳥兒啄食,而他得意地伸手去揭對手巴爾拉修畫上的布時,發現那是畫出來的布。宙克西斯的畫欺騙了小鳥,而巴爾拉修則欺騙了畫家的眼睛。這段故事說明了古代藝術家之間對於繪畫技巧的競爭關係也是以擬真與否來判別。直到19世紀攝影術的發明,藝術中的「寫實」遭受到科技的挑戰,甚至認為藝術的「靈光」面臨消逝的挑戰。之後的歷史發展證明藝術廣大的包容性,攝影術直接、間接的刺激了20世紀的諸多藝術流派如:普普藝術(Pop Art)、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以及其衍伸的超級寫實主義(Hyperrealism)等。寫實的技法不僅反映藝術家的技藝,同時成為反映當代社會現況的特色。葉郁田教授在一篇探討當代藝術的再現問題的論文中提及:「如此這般地解釋藝術的本質:藝術是透過生活現象所映射出來的創作,運用或挪用這些科技機具,或科技產品所給予的新視覺可能,這一切自然會帶有擬仿物或仿真體的發生於創作,這是無法避免的必然影響。」 葉教授所提及的「擬仿物」、「仿真物」等觀念,由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所提出。他的哲學觀點直接的成為超級寫實主義的美學根源:「模擬的東西永遠不在現實中存在」 。此時的「寫實」成為基於現實的虛擬,藝術家藉由科技的輔助,在畫面中營造出只能存於觀者想像中的真實。對藝術家而言「具象寫實」不僅是反映客體(對象物),藝術家在作品中呈現出超越對象物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如澳洲藝術家榮‧穆克(Ron Mueck)曾說:「雖然我花了許多時間在描繪事物的表面,但我想捕捉的其實是生命的本質。」從藝術家榮‧穆克對自我創作的剖析,「捕捉生命本質」成為他的藝術創作驅力。這樣的影響至今依舊發酵著,連與美國相隔太平洋兩端的台灣也感受到了。 台灣寫實主義自十九世紀末延續至今,歷經了日治時期後1950年代的「泛印象主義」及1960年代由歐美傳入的「照相寫實主義」,1970年代「鄉土寫實」,如今走入台灣當代藝術百家爭鳴的多元創作風格,寫實藝術雖然不似觀念藝術、行動藝術新穎,但是在同樣是以「再現」為藝術美的表現形態,在台灣頻繁地與世界文化交流的衝擊下,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們身上卻有不同的內容意蘊的發生。作品中的「再現」從現實世界的視覺物理再現,加入了心理層面的情感再現。20世紀時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認為藝術具有符號的作用,是表現「生命形式」的「表現性形式」,她說:「所謂藝術符號,也就是表現性形式,它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們所熟悉的那種符號,因為它並不傳達某種超出了它自身的意義,因而我們不能說它包含著某種意義。它所包含的真正的東西是一種意味,因此,僅僅是從一種特殊的和衍化的意義上說來,我們才稱它是一種符號。它並不具有一個真正的符號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將經驗加以客觀化或形式化。」表現性形式所表達的「意味」是藝術家的情感起伏,藉由作品打動觀者的情感連結。就是在欣賞作品時,觸動觀賞者內心悸動時的經驗;在美學中稱此為「美感體驗」。 情感成為如同激發池水漣漪的石頭激盪觀者的美感體驗,撩撥內心追求的想像。最能激發感動與理解的作品,愈符合日常經驗的事物更能成為激發想像的依據,寫實主義代表畫家庫爾貝(Courbet)說:「繪畫藝術只能由那些(對藝術家而言)可見、可觸的物象的再現構成。而藝術家身處於某一特定時代,基本上是無能力複製出一過往時代或一未來時代的生活面相的。在藝術中捕捉當下的一刻,即所謂的瞬間即為永恆。」他認為「模仿」不等同於「寫實」,而是在創作時以手與心靈製作同時創造現實的成果。藝術家運用具象寫實的技法在作品中,一方面忠實地描繪群眾的心靈與社會的縮影,另一方面開創出令觀者屏息的審美經驗。布希亞說:「影像僅是世界的二維抽象,拆除自世界的一個二度空間,來形成幻象力量。虛擬性,相反,使我們進入再造一個逼真的三維圖像(甚至增加一種第四維度的寫實,成為一個超真實),並且破壞了這個幻象(這個時候因操作所平衡掉的,是「實際時間」,是關閉的時間本身的循環,這成為即時性,並從而消除了幻象如過去,並使幻象如未來)。」 所以當代的「寫實」成為藝術家將內化的美學思維,用具象的形式呈現出的心靈寫照。作品呈現出精練的意境之美,引領觀者進入象外之象的想像之中。 黃銘昌 出身花蓮的藝術家黃銘昌說:「我以繪畫傳達我所看到的大自然,也是我對造化的頌歌。」作為台灣具象寫實藝術家,黃銘昌的作品完整的將亞洲的水稻文化、細膩與純樸的台灣人文特質隨著畫中的光影,映入觀者的眼簾。黃銘昌曾說:「『光』是創作過程的初始,有光才有物體的形象出現,繼而『反射』出色彩,對於以自然為創作題材的藝術家來說,『光』在畫面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元素…」黃銘昌一方面以承襲自如楊三郎等台灣鄉土藝術家,熱愛自然的鄉土精神,另一方面也在畫面中,穩健地將旅居巴黎七年半的期間所奠定的古典油畫技法表現出來:製作畫布、煮調打底的顏料和膠,然後一筆一筆畫出一幅幅經典油畫。 連建興 石瑞仁評連建興的作品曾說:「一方面明確的描繪日常景物,另一方面則刻意藉突兀或難解的圖像接和手法,使原有景物的意義或邏輯產生停頓或錯離的效果,因而合成了一種既熟悉又疏離,似真實又玄幻的視覺實景。」連建興的作品被藝術圈封為「魔幻寫實」,創作的靈感來自台灣的山林之間,取材寫生之後的一幅幅魔幻世界而畫中不曾離開的是屬於山林間的「綠意」。連建興曾說:「對於從事繪畫創作的我來說,生命歷覽也不一定要飛越大山大水,才能有創作靈泉,在乎的是要有真切的感動和體會。多年來,在深深耕耘的繪畫創作裏,東方情調的人文關懷,一直是 我創作所呈現的重要課題。」連建興對於繪畫精進的專注與執著,從他展前一句話:「現在創作中最大的敵人就是以前的連建興。」可以看到藝術家追求超越自我的極限,挑戰與突破的毅力與決心。 顧何忠 顧何忠作為台灣當代寫實油畫創作傑出的藝術家之一,題材取自生活常見的器皿、食材等平凡事物,刻畫出台灣平實的生活光影,顧何忠以細膩的心與敏銳的直覺力觀察生活周遭不停變化的事物。憑藉扎實精湛的古典繪畫技法,企圖在作品裡再現被匆忙的日常遺忘的純真事物。希冀以畫面傳達藝術的真、善、美,使觀者一再細品駐足欣賞,這便是顧何忠作品耐人尋味之處。 朱友意 藝術家朱友意認為自身的創作是以寫實細膩的手法,表現明亮寧靜氛圍;透過精細的關照與紀錄,呈現對生活深度的冥想。」作品呈現出生活中的詩意,讓觀者有如輕快地走進當代藝術的空間,藝術家將現實社會中所上演的一幕幕野性、怪誕、奇異行為等社會現象,藉由多樣的視覺並置與表現技法轉譯為曖昧、荒謬又饒富趣味的繪畫語彙。 楊北辰 楊北辰為台灣當代寫實雕刻的最具代表性藝術家。擅長於利用整塊原木,以極端精細的雕刻手法配合高度擬真的著色表現來模擬紙類或皮件的表面肌理,創造超級寫實木雕作品。其創作題材大都取自於自身或他人所使用過的生活性物件,如:紙箱,手套,皮包,大衣,皮鞋...等,並透過對這些物件進行冷靜與緩慢的複刻來呈現深刻而抒情的側寫,藝術家認為他是透過物件來訴說人物的故事。對他來說,創作不只是尋找靈感與創意,更是一種嚴謹的自我實現,才能讓他的作品在質與量都保持穩定的狀態。 盧昉 盧昉說:「創作就是一邊前進,一邊找尋的;但是迷航不是漫無目的,很像是在一片大海中,尋找要前進的方向。我的創作就是跟著我的生命狀態,記錄我的人生,只是,生命也不是可以完全確定的。」在創作上他盡力還原古畫原作者的創作現場與眼界,與他同行,但在精神上他卻加入了自我的本位立場,投射古今東西世界拉扯下的衝突情感。 運用古畫中的元素與場景,盧昉創造出一幅幅與歐美藝術超連結的台灣風格。現代與文化的衝擊在藝術家幽默風趣的筆調中,讓觀者隨畫面情境一同進入新的體驗之中。 林浩白 藝術家近年來,將「花」作為創作主題,透過寫實油畫技法,傳達出一種沉澱、靜謐的氛圍,其內斂而穩靜的畫筆,將細緻嬌美的花卉呈現出最動人的微妙姿態及氣質,賦予作品新世代的潛藏意涵;同時,經由縝密、精緻的安排,將內在情感和外視經驗交織再現,演繹了探索生命意義及自我反思的深度對話,意圖從古典繪畫中走出全新的表現可能。 詹喻帆 詹喻帆細膩溫暖的筆調,錯置風趣的場景看似「超現實」的世界,觀者深入畫面後可以發現,藝術家藉由符號與錯置的人物之間,企圖揭示比真實背後的世界更為真實的意義。以自身經驗做為出發,將最為貼近生活的人、事、物轉換為虛擬世界的線索,不論是樹、火車…等的元素以及人物造型、眼神…等寫實的描繪,由個人意識的投射隱喻或暗示在畫面當中。虛與實的交錯直接衝擊觀者的感官,虛實之間,間接探討著心靈層面最根本的問題:現實的虛幻和未知的現實。 藝術品之所以能夠撼動人心,是創作者必須觸碰自己內心深層的感受,將欲傳達的內容精確地表現出來,而他正是藉由藝術創作真實記錄,一步步打造屬於詹喻帆與眾不凡的藝術故事。 朱書麒 朱書麒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創作研究所。2014年獲Young Art Taipei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新潮賞。並曾受邀於中國北京、中國廣州、澳洲、日本新潟、韓國首爾展出。 朱書麒獨鍾寫實繪畫。但單純就寫實描繪畫面這件事已經可以被完成到一個幾可亂真甚至比真實還真實的呈現。因此除了寫實描繪以外,透過「弄假成真」來形塑一個畫面表現是他主要思考關注的課題。藝術家期望帶給觀賞者在細膩的描繪技巧下依然能呈現特殊的畫面表現與氣氛,一個經由藝術家主觀加工而成的「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