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記憶」— 木下真子個展

「當下記憶」— 木下真子個展

展期時間
Nov 23 − Dec 28. 2024
展覽地點
青雲畫廊(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471號)
開幕茶會
Nov 23. 2024 Sat. 7:00 AM
參展藝術家
木下真子Masako Kinoshita

以自然風景作為時間的象徵,聚焦於時間、記憶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連結,應用特殊的肌理質感賦予作品生命力,並透過獨特的視角探索記憶與時間流動的深層意涵;其創作巧妙地將媒材進行疊合,並運用豐富的筆觸層次,保留畫筆在畫布上的即時痕跡,創造出猶如流動的記憶,好似每一筆觸都在講述一段時間的碎片,進而形成了具有流動感的獨特視覺語言。

「當下即記憶」— 探索時間的全新體悟

本次個展「當下記憶」一題源自於藝術家一次與友人無意間的談話:「為什麼當下又是記憶?」引發其深入思考;其實「當下」與「記憶」的交融,可說是人們體驗時間的方式,每一個當下都會隨即成為記憶,這樣的循環讓時間感覺像是一條無盡的河流,不斷向前推進,卻攜帶著過去的痕跡。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於《存在與時間》提出「此在」(Dasein)這一概念,探討了時間與存在的關係,其理論認為個體的存在是有限的,時間性是人類經驗的核心,但過去、現在和未來並非割裂的狀態,而是共同構成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世界構成的元素本身就是一個自然合成的結構群,是彼此的此在,而木下真子的意識流創作不僅是一種時間性的展現,更是一種對本真自我(authentic self)的深層追尋。

起初木下真子也對此感到疑惑,但逐漸理解這種共存正是自身對於過往經驗的最新感受,彷彿「過去、現在、未來」不再只是一條線性時間,而是同時重疊於一個瞬間,並將這種時間的匯聚與延續視為猶如生命中難得的禮物,用心地捕捉與紀錄。

「如水之鏡」— 鏡像般的內在探索

木下真子常以風景和季節變化來表現對於時間的理解,如「某個雨天的早晨,我坐在窗前凝視細雨,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雨』。」這一瞬間好似與自然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能感受到與天地山川、河流道路成為一體,這些自然元素在畫面中被賦予了時間的痕跡,流星劃過天際、微風輕拂草木,抑或是道路的延展,都象徵著時光留下的印記,這些象徵並不僅是純粹的景物,而是與時間共鳴的表達。這份感悟給予藝術家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使其在畫作中能夠更純粹地表現對時間與自然的感受。
此外,木下真子也深受詩人魯米(Rumi)的詩句「讓水靜止,你將在其中看見自己的月亮與星辰。」所啟發,期望自身的畫作如同一面鏡子,不僅呈現自然的質樸與流動,更讓觀者從中見到屬於自己的時間,並透過作品反觀自身、審視個人生命中的時間與記憶。畫作中刻意留白或強調筆觸的留存,這種「空間的開放」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空隙,更是時間流動的暫停或停駐,為觀者創造了一個自由詮釋的空間。這些空白與色彩的互動,如同一個「靜止的流動」,既有時間的延續性又能讓人感受到當下的靜謐。

「媒材與痕跡」— 時間質感的細膩呈現

在媒材的運用上,木下真子偏好選擇能夠高度表現肌理效果的材料,以砂質作為基底,覆蓋麻布膠合材料,運用刮刀和畫筆讓油彩在畫布上留下筆觸,在層層疊加的技法之下,創造出畫面上豐富且多重的質感,製造出細膩的紋理,這些肌理不僅是技法的展現,更承載著對時間的詮釋,每一筆都成為時間流動的象徵,使得作品中的光影和色彩在不同角度下呈現出變化,讓觀者有如透過一層層的記憶之幕來觀賞時間的變遷,每一幅畫作都蘊含了無聲的時間厚度,而視覺和錯覺的相互交錯,也使靜態的景觀實體化呈現。

「流動的意識」— 思緒轉變成綿延的文本

在觀賞「當下記憶」時,可以理解藝術家欲傳達「當下」與「記憶」並不互相排斥,而是共存的,即便我們身處當下,但此刻包含了過去的經歷和記憶,並且影響著我們的未來和感受,作品中常出現的風景與季節變遷,正是時間痕跡的象徵,承載著歲月經驗,也隨著時間的流動不斷改變。意識流改變了現代創作的敘事方式,讓觀者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與創作者一同經歷內心的波動與變化。這種創作方式模糊了現實與內心世界的界線,觀者得以深入理解創作者的內心世界,也促進了對人性、記憶、時間等主題的深刻反思。

文 |游猗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