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性 — 探索之路行走的距離
好的作品一定要有意向的生成,這些意象就變成作品的核心,無論是藝術家想主張的觀念或面對當下時代所產生的反思,意象的生成都是必須的,能夠讓觀者有意向的生成才會是好的作品,即使是沒有視覺形象呈現的觀念藝術,它都必須要有意象的生成,若連意象生成都沒有,就代表這件作品沒有內容,它就不能成為一件藝術作品。
Sep 12. 2024
淺談藝術性
想像藝術的追求之路,就如同在一片漆黑的迷霧森林中前行,這路線的探索是一趟獨身的旅行,創作有時就是這麼的私密又孤獨,尚未到達的地方始終保持著未知,唯有自身經歷過的路程,才得以看清周遭的風景樣貌,而這樣貌卻只有創作者能夠心領神會;每個人行走的路線不同,就如同每位藝術家的創作追求不相同,創作經歷的不同,因此藝術的視野也不同,任何人都無法完整看清藝術的全貌,唯有獨自行走的距離才是藝術性唯一的測量方式,無論是什麼年代的藝術家,在這片神祕森林前都是一視同仁的,這是趟體悟及探索的修煉之路,若有天你到達了一處無人之境,你就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也許眾人的視野寬度還無法想像你所看到的樣貌,也許眾人的藝術深度遠遠被你拋在身後,也許時代的藝評結構還需要幾年才能夠到達你的高度,但至少你深信不已,你已經達到了自身旅程的目的性。
Sep 12. 2024
何謂藝術作品的收藏性、保存性與流通性
購買藝術品之前,收藏家往往會考慮到後續的三個特性,即是「收藏性」、「保存性」與「流通性」,簡單來說,收藏性看重的是「價值與價格」,保存性看重的是「永續與維護」,而流通性看重的則是「變現與效益」,這三者間著眼不同卻互相影響,並影響我們的收藏判斷,因此針對上述的三者分述如下:
Oct 04. 2022
藝術世界的需求—身為職業藝術家所需的交換
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社會建立後,逐漸發展出文明與社會分工,人類演進到現代後,我們發現「職業」其實就是順應著社會的需求而誕生的,原本藝術的創作是自由開心且豐富滿足,但時常發現創作如果成為職業後,就並非如同原始的初心般這麼純粹又療癒,不過擁有遠大藝術夢想的創作者,就會思考如何把成為職業這件事,當成達到遠大藝術目標的手段,是因為要達成遠大的藝術目標,而需要滿足一些能持續創作的條件,我想以職業作為手段的這個想法是需要深度理解的,畢竟成為職業藝術家後,所要經歷的磨礪鍛鍊是業餘者所無法體會的,在藝術家一職的道路上雖然可以期待政府、社會、畫廊、企業、收藏家等的協助,但期待過多難免會失落,靜候著藝術產業環境的改善,與收藏風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因此,開始思考有什麼是藝術家現下可以做的,或許是職業藝術家較為積極的心態。
Oct 04. 2022
欣賞雕塑的幾個方向
許多藝術入門的人認為繪畫較雕塑容易欣賞,至少平面圖像式的表達是比較常見的,而雕塑的學問好似很深,令人不知該從何處開始進行審美,其實一般的雕塑大概有幾個不同的面向可以進行欣賞與探討,例如:體量大小與造型、周圍環境的關係、社會的時空背景、材質屬性、技術層面、觀看的視角、三維構圖、主題/素材的意涵、建築與雕塑的相互影響等,以下分別簡述說明:
Oct 04.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