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藝術性

淺談藝術性
Sep 12. 2024
文.李宜洲
想像藝術的追求之路,就如同在一片漆黑的迷霧森林中前行,這路線的探索是一趟獨身的旅行,創作有時就是這麼的私密又孤獨,尚未到達的地方始終保持著未知,唯有自身經歷過的路程,才得以看清周遭的風景樣貌,而這樣貌卻只有創作者能夠心領神會;每個人行走的路線不同,就如同每位藝術家的創作追求不相同,創作經歷的不同,因此藝術的視野也不同,任何人都無法完整看清藝術的全貌,唯有獨自行走的距離才是藝術性唯一的測量方式,無論是什麼年代的藝術家,在這片神祕森林前都是一視同仁的,這是趟體悟及探索的修煉之路,若有天你到達了一處無人之境,你就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也許眾人的視野寬度還無法想像你所看到的樣貌,也許眾人的藝術深度遠遠被你拋在身後,也許時代的藝評結構還需要幾年才能夠到達你的高度,但至少你深信不已,你已經達到了自身旅程的目的性。
藝術性即傳達「藝術內涵」及「藝術價值」的性質,它需要有欣賞力、鑑別力及判斷力這三種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在欣賞他人作品時需要具備,在審視自我作品時也非常重要;「欣賞力」是品味作品中追求真、善、美的能力,除了用「感性」和「直觀」的方式去品味,有時也要以「理性」和「哲學反思」的方式去品味;「鑑別力」則是發現好壞、優劣、高下、次第的能力;「判斷力」則是區分作品之類別、走向、個別性等,並且以純粹的心理狀態去審美的能力。
上述所說的三種能力,並非只是很單純地以某個器官來體驗,它必須是以人的肉體、大腦、心智、精神及靈魂來體驗,就如同你今天在欣賞一幅印象派的風景畫,你與作品對話的同時,「物理」世界的光源進入了你的瞳孔,在你的「生理」視網膜形成了影像,並進入你的大腦影響了你的「心理/心智」狀態,你開始有了意象的產生過程,你發現了美並且感到喜悅,整個「精神」與「靈魂」如同被淨化般,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油然而生;此種物理、生理、心理/心智、精神及靈魂的體驗流程,正是完整的藝術體驗,前面三者是科學涵蓋的範圍,後面兩者則是哲學涵蓋的範圍,而精神與靈魂的差別,則容我後續再介紹,總之,藝術的體驗是由外而內,由實而虛,從形而下轉形而上的,這就是審美的過程,它與創作的體驗流程恰恰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