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性 — 探索之路行走的距離
藝術性 — 探索之路行走的距離
Sep 12. 2024
文.李宜洲
好的作品一定要有意向的生成,這些意象就變成作品的核心,無論是藝術家想主張的觀念或面對當下時代所產生的反思,意象的生成都是必須的,能夠讓觀者有意向的生成才會是好的作品,即使是沒有視覺形象呈現的觀念藝術,它都必須要有意象的生成,若連意象生成都沒有,就代表這件作品沒有內容,它就不能成為一件藝術作品。
除了意象的生成,作品還必須要有情感,這裡所指的情感並非就一定是熱情,而是不限定的情感,唯有作品中被注入情感,作品才能夠感動人;技術並非是絕對,也並非是全面,但它卻是一種手段!寫實作品有寫實作品的技術性、寫意作品也有寫意作品的技術性,因此抽象作品當然也有抽象作品的技術性,技術雖非是最終目的,但技術熟練的藝術家,卻更能夠透過他的控制能力,把作品詮釋得更到位,而這技術手段也變成欣賞的一個重要部分;作品的四個基本構成:主題、材料、形式、內容,這各個部分是否能夠整體性的合作,以互相輝映且相互協助的共生狀態呈現,則是鑑別一件好作品的門道;常常聽到人們在說,要與作品對話,對話即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且是一個循序瞭解的過程,因此細細品味作品的同時,也會逐漸地清楚自己當下的喜好,其實,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也是在跟進行中的作品對話,以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觀點而言,宇宙中原先就有藝術的存在,藝術家與藝術品是相輔相成的互相搭配、互相協助,最後呈現出來的才是你眼前感動的作品,而這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會產生「綜效」,並在作品表露出來的創作痕跡中,透過觀者的凝視而被看見,這點也是我在評估藝術家是否優秀,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藝術家藉由藝術內涵與價值的傳遞,來證明自我的藝術性,並透過探索之路行走的距離,來滿足自我創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