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世界的需求—身為職業藝術家所需的交換
藝術世界的需求—身為職業藝術家所需的交換
Oct 04. 2022
文.李宜洲
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社會建立後,逐漸發展出文明與社會分工,人類演進到現代後,我們發現「職業」其實就是順應著社會的需求而誕生的,原本藝術的創作是自由開心且豐富滿足,但時常發現創作如果成為職業後,就並非如同原始的初心般這麼純粹又療癒,不過擁有遠大藝術夢想的創作者,就會思考如何把成為職業這件事,當成達到遠大藝術目標的手段,是因為要達成遠大的藝術目標,而需要滿足一些能持續創作的條件,我想以職業作為手段的這個想法是需要深度理解的,畢竟成為職業藝術家後,所要經歷的磨礪鍛鍊是業餘者所無法體會的,在藝術家一職的道路上雖然可以期待政府、社會、畫廊、企業、收藏家等的協助,但期待過多難免會失落,靜候著藝術產業環境的改善,與收藏風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因此,開始思考有什麼是藝術家現下可以做的,或許是職業藝術家較為積極的心態。
透過透徹的思考與體會藝術的環境,及如何能夠不被現實消磨的能力,才有辦法成為一名職業的藝術家,其實以藝術家作為職業這件事,與其他職業並沒有什麼不同,一名機械師面對一部機器,思考的是機械設計、製程效率、相關學理、使用者感受、後續維修等層面問題,除了經濟考量的部分,其最終的結果都是希望本身的職業意義,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也許是改善了人類的便利性,也許是使得生產變得更有效率,也許是為文明的進展邁進了一大步,這些諸多的貢獻都是在產生一種「價值意義」,而藝術家作為一個社會中的職業,除了思考作品表現性、創作工序、內容意涵、呈現效果等創作課題,還需要思考的是這個社會或藝術世界,需要你的是什麼?為何需要如此特別的你?而你以什麼作為交換?作為職業級的藝術家,思考的不能只是「以作品交換貨幣、以勞動獲得金錢」的層次問題,職業級藝術家思考的層次是更廣大的,同時也要排除一種只是因為熱情,所以想投入創作的心態,因為熱情這件事是基本的,但若是只有熱情與精彩的作品是難以永續的,即使作品銷路良好,也不保證就能成為頂尖的藝術家,或許能成為一名賺錢的藝術家,但這跟最剛開始的初心,僅是以職業作為達成藝術理想的手段,是否就越離越遠了。
逐步邁向藝術理想的道路上,首先,要先釐清自己為何要成為藝術家;其次,要審慎思考成為職業藝術家的必要性,畢竟要維持創作的經濟來源,透過教學與打工也一樣可以達成,從事其他行業也同樣可以繼續創作;最後,要成為一名職業的藝術家,可以有全職的時間從事創作,做著喜愛的工作,藝術家要交換的是什麼?且這件事情的重點在於,這個社會為何要接受藝術家指定交換的事物?深度思考上述的三點,才能夠在藝術的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無論藝術家是否要使其作品進入藝術市場作為交易,藝術家要存在於藝術的世界,就必須有所經營,且必須一應俱全的將其所必須付出與努力的部分,思考透徹,有些藝術家是極度排斥商業行為與藝術生態的政治干涉,認為許多的美術館體系與策展人不夠客觀,展覽藝術家的挑選總是有某種的裙帶關係,或藝術生態上的政治性,但無論其情緒上的感受如何,要在藝術的世界裡存在,就必須瞭解藝術世界的生態,如何透過作品被理解的主客觀條件與藝術生態的經營,為自己邁向藝術之殿堂鋪路,畢竟藝術家除了存在於藝術的世界中,還必須讓藝術的世界所接受。
如何讓藝術評論家、藝術理論家、藝術史學者,將你納入研究的範疇;如何發展出時代與人類需要的作品,讓自己的作品被人類文化給吸收,納入文化的分支並被定位;如何在藝術創作者間悠遊自在的交流,不僅吸收前人的藝術精華,也與時俱進的跟同時代的藝術家互動,並相互激盪出創作的能量;如何有策略的思考展覽的呈現與作品的傳播方式,不僅創作出好作品,也要讓作品呈現的效益百分百的發揮,並尋求資源與高手的加持,讓展覽的呈現、藝術家品牌經營與作品傳播,被藝術世界的大環境給接受。
前述這些即是成為一位藝術家,所需面對的藝術世界經營面向,其必須以自我的時間、精神、金錢、資源、體力等作為交換,若是目標越遠大,或需要讓人理解的創作內容越艱澀,則需要更大的蓄積能量,透過持續的發聲且到處的藝術爆發,不僅是短期的向藝術的環境點火,並以作品宣示自我創作的內容,還需要長期有規劃的執行,如此才能火鳳燎原般的攻下美術史的城池;我想這些作為是需要巨大能量的,不僅是在創作面,更重要的是藝術的宣達面,而一應俱全的所需工作皆完成後,即有機會在藝術的博大目標中達陣。
文章出處:《畫廊主帶您進入藝術圈:鑑賞.從業.創作.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