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迦諾個展《讓我安放》評論:光束般的告白

呂迦諾個展《讓我安放》評論:光束般的告白

Sep 18. 2024 文.林以寧 Yi-Ning LIN
藝術家內心的水平橫移 呂迦諾的個展《讓我安放》帶來獨特的觀展體驗,體現了藝術家與畫布及特定時刻的親密聯繫。《又三又一》系列作品帶領觀眾直面藝術家面對父親時內心狀態的轉變,從波濤洶湧到平靜如海面。藝術家重構了父親罹癌到病逝的記憶,創作過程與父親從中風至離世的時間重合。面對碩士學業壓力,藝術家內心既渴望度過艱難時期,也意識到這意味著與父親永別,這種痛苦與幸福交織的情感在作品中得以表達,。在本次青雲畫廊的展覽中,組成繪畫《又三又一》作品透過垂直和水平交疊,象徵藝術家情緒波動的過程,展間以肅穆的黑色呼應父親離世沈重的心情。呂迦諾同時將佈展視為創作的一部分,改變了作品的物性與空間感知,回應了繪畫中的幻象、空間與物性等三大核心問題。藝術家以紙膠帶與海綿代替傳統繪畫工具,通過紙膠帶的貼撕動作表現時間推移,身體勞動與創作緊密結合,最終呈現出具有共時性的精神畫面。 《前前後後》系列作品以工整的創作工序和顏料痕跡,對應藝術家以「重複」作為思考自我存在的方式。他選擇以重複的紙膠帶貼撕的動作,在畫布上形成網狀痕跡,這些痕跡是序列性的重複操作,透過顏料的透明性使得每一層的創作痕跡都被看見,體現重複的次數的不同而產生彩度與密度上的差異。這一固定流程使繪畫過程得以被看見,畫布成為記錄自身存在的載體,作為藝術家的在場證明。 光束般地告白 呂迦諾的作品帶給觀者一種「讓人安放」的感受,宛如一道直線般的告白:「我,掛,畫;我掛念你。」如炙熱光線直射展場中心,呼應藝術家的宗教經驗。《天堂寶石》系列側寫藝術家對於「上帝」和「創作之神」的親近與渴望,延續中世紀圖像的符號化與精神化風格,這些作品如哥德式教堂的玫瑰花窗,強調圖案、造型與光的象徵性,表達神聖與啟示。藝術家結合自身基督徒身份,將展覽空間轉化為如教堂般的氛圍,通過「組成繪畫」(Composing Paintings) 與光線互動,讓觀者感受到神的臨在與光明的沐浴,展場在此刻成為金色的禱告殿堂。 畫布上的寶石作響 從呂迦諾近年的作品中,我深切體會到藝術家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 所言的深意:「你有悲傷,我也有悲傷——而我的藝術作品正是這兩份悲傷相遇的地方,因此我們都能感到不那麼悲傷。」他的繪畫作品巧妙掌握了觀者的觀看方式,將自身的生命故事通過身體與工具的運用,將生命故事整合成「藝術結晶」。如寶石般,這些作品展現獨特的美麗、稀有性和耐久性,象徵著永恆的美。祖母綠象徵繁榮與重生,紅寶石則象徵熱情與活力。我相信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呂迦諾會如寶石般保持稜角並持續閃耀。